课程教学

奉贤区齐贤学校2022学年课程计划

发布日期:2022-09-18   来源:齐贤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市、区教育大会精神,贯彻“双减”“五项管理”要求,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五育并举,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依据《上海市中小学2022学年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立足校本实际,践行“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以特色引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办学理念,优化学校课程的统筹规划和总体设计,特编制本课程计划。

一、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于2004年7月由齐贤小学和齐贤中学合并而成,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1154平方。

本学年学校共设32个教学班,其中一年级6个教学班,二年级5个班,三、四、五年级各4个教学班,六年级3个班,七、八、九年级各2个教学班。小学部938名学生,中学部290名,共计学生1228人,在职教职工90人,高级教师4人。

学校以“见贤思齐、敦品笃学”为校训;以“敬业爱生、严谨博学”教风和“勤学守纪、自主创新”学风融合成校风;以“文化育人、文化润校”为办学策略,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以特色引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办学理念;努力实践“学贤、践贤、成贤”育人目标和“以贤立德、以贤育人、以贤润校”办学目标,形成以“贤文化”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思想先进,办学思路明晰,十几年来,在体育、科技等课程教学方面成绩显著。过去的几年因新城建设带动大居迁建,以及周围地区不断新建配套学校,使学区不断缩减,本地生源严重流失,学生数处于低谷状态,近两年,校园周边的大型居住区建设完善,动迁居民逐步入住,外来农民工子女增多,学生数逐年上升。但因随迁子女比例达90%以上,且生源流动大,学生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差,家庭教育的配合度不高,无形中增加了课程推进的难度,较多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对价值观追求的不一致导致不能有效内化成学生的行为素养。

由于前几年生源的急剧减少导致教师编制数超编严重,新教师无法引进,教师年龄呈现老龄化,到2023年将有近20位教师退休。中年教师比例也较大,存在职业倦怠,教学方法陈旧,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积极性不高、能力不强,学科建设相对比较薄弱,部分教研组组长的教研指导力不够,校本教研的气氛不够浓厚。

今年学生数在2021学年度基础上增加了200多,虽然已经招聘了8名新教师,但是面对生源突增的现状,学校又面临着教师紧缺的现状,小学部本学期依然外聘了多名代课老师,对学校课程执行和质量上存在很大的挑战。

但随着区教育联盟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局狮子队伍建设深化推进,对我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及课程设置的优化提供了契机,我校师资、教研、科研、课程和管理等方面都将有进一步发展。

(二)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分析

1.逐步完善课程建设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学校管理。通过对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系统建构,以育人目标为导向,深入聚焦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个层面的课程为载体,创设了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贤文化特色课程体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将育德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在人文素养、科学技术、艺术修养、劳动实践、体育技能等各方面的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三类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结合学校课程优势,立足于不同研究角度,推进课程实施的优化。在立足校本实际,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开发、建设、完善与学生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探索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一体化育人的模式,深化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2.聚焦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计划的实施,教学改革的落地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理念上的认同,才会在行为上有所改进。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学校坚持组织了梯度式培训、研修,让教师的学习真正落地。加强研修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抓手之一。各教研组围绕基于课程标准下,以任务驱动,围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单元教学策略”研究,制定研修方案,寻找学科特性的契合点,将教师研究的视角聚焦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研讨上来,从内涵提升入手,聚焦真问题,丰富研修形式,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研修中促进教师团队发展,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体。

始终将学科作为育人的主渠道,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逐步实现教育回归到落实立德树人的轨道上。学校在支点计划《实施单元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视角要站在单元教学的高度,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充分分析,基于课标,整体规划。各教研组深入开展各学科教材教法的研究,着眼于结构化设计,以两个“关注”为抓手,构建贤文化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以单元统领课时目标,内容、活动、作业、评价等任务串,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关注课堂生成,设计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链,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激发各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课堂充满活力。

3.落实课程计划保障

学校严格管理各类课程,制定了教学管理相关的一系列制度,有效保障课程计划的落实。学校根据《绩效奖励考核方案》进行基础型课程的评价和奖励,探究课、拓展课的教学质量也纳入学校的绩效考核,促使校本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教导处定期开展教学常规的检查和评估,评估结果运用在绩效考核中,并给予奖励。

对于基础型课程,学校严格控制课时量,积极改革学业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过程性评价。学校加强了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统一把握教学进度,形成了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五个教学环节管理制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校本作业的设计上加大研究力度。

对于拓展课和探究课,学校教师提前制定课时计划,撰写教案,并根据课程特点,紧扣课程要求设计评价量表,注重过程性评价,做好教学总结、成果汇报。

二、课程目标

1、坚持“新成长”教育理念,加强对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2、完善课程体系,扎实落实三类课程,提高课程推进实效。培育学校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3、坚持以德树人,落实两纲,丰富活动载体融入先进文化教育,构建贤文化德育体系,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学习领悟课程标准,提高师资培训效能,改善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实效。

5、深化教育科研机制,突破学科中心瓶颈,实现课程目标有效整合,指导和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切实推进减负增效。

三、课程结构

(一)小学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说明

语    文

9

9

6

6

6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分别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五年级上学期,作为必修内容,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班团队课、校本课程等统筹安排课时,平均每周1课时。

(2)一年级入学初的4周左右时间作为学习适应期,加强小幼衔接教育及养成教育。

(3)语文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教学。

(5)依托劳动技术课程,结合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家庭家务劳动等途径整合实施,落实劳动教育要求。

数    学

3

4

4

5

5

外    语

2

2

4

5

5

自    然

2

2

2

2

2

道德与法治

2

2

2

3

3

唱游/音乐

2/

2/

/2

/2

/2

美    术

2

2

2

1

1

体育与健身

5

5

5

5

5

信息科技



2



劳动技术




1

1

周课时数

27

28

29

30

30

兴趣活动

(含体育活动)

4

3

3

2

2

(1)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的部分内容采用“快乐活动日”的形式进行设计和实施。学校每周五安排实施“快乐活动日”。

(2)组织教师开展项目化学习或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

(3)部分兴趣活动可与学生体育活动相结合。

(4)五年级每周开设1课时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活动课。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1至2周

每学年2周

探究型课程

1

1

1

1

1

晨会或午会

每天15-20分钟

根据学校主题、班级实际开展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35分钟


周课时总量

33

33

34

34

34

每课时按35分钟计。

(二)课程实施计划编制说明

1.小学各年级全学年教学活动总时间为40周。其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2周,授课时间按34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4周。

2.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保障落实三类课程,并严格按照各个年段的课时数安排课程内容。小学一二年级周课时33节,三四五年级周课时34节。每节课为35分钟。学生在校课堂教学时间不得突破规定的周课时总量。

3.小学各年级每天安排15-20分钟的晨会或午会,每周在晨会或午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教育,每月在校、班会时间安排 一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时事教育活动。

4.落实每天校园体育活动1小时,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确保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小学大课间活动以集体足球操、韵律操和体育活动项目为主。体育组教师要落实学生体育回家作业的布置,建议以长作业布置形式,并定期开展检查和反馈。

5.各年级每周安排0.5课时用于学生阅读活动,可以安装在拓展型课程课时内,可以利用晨会、午会、课后服务时间,老师合理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图书馆按照规定正常开放,为学生借阅提供方便。

6.1-5年级语文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各年级按照学生年龄段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书写工具开展写字指导。

7.三、五年级第一学期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安排每周一课时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学习,由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主讲。1-5年级道德与法制学科教师要加强教研,合理使用上级统一提供的小龙助教软件。

8.各类专题教育课,安排在升旗仪式、集会、午会课、红领巾广播等形式进行,根据不同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因地制宜,每周至少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教育、心理辅导、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廉洁教育、国防教育、生命教育等。

9.三年级每班每2周有1节生命教育心理健康辅导课。每学期至少有1节以生命健康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和1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专题活动,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做到全覆盖、不断线。

10.在“五项管理”背景下,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每天中午30分钟学生午休时间纳入作息时间表,让学生充分放松休息,养精蓄锐,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午的学习生活。每班安排值班老师管理午休时间,相关部门负责巡视督查,教师不得随意占用学生午休时间组织教学等。

11.小学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20,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的学生,要提前开门,妥善安置。教师要把握课堂时间,不拖课,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合理课间休息。

12.小学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专题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探究型课程要以主题探究的形式进行。快乐活动日课时计入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课时,每学年课时总量为120课时。

(三)中学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说明

 

 

 

 



语    文

5

5

5

6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安排在八年级上学期,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班团队课、校本课程等统筹安排课时,平均每周1课时。

(2)9年级原来社会2课时,1节为道法、一节语文

(4)依托劳动技术课程,结合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班级劳动岗位等整合实施,落实劳动教育要求。


数    学

4

4

4

5

外    语

4

4

4

4

道德与法治

1

1

2

3

科    学

2

3



物    理



2

2

化    学




2

生命科学



2

1

地    理

2

2



历    史


3

3


音    乐

1

1



美    术

1

1



艺    术



2

2

体育与健身

3

3

3

3

劳动技术

2

1

2


信息科技

2




周课时数

27

28

29

28

学科类、活动类

(含体育活动)

4

3

2

3

(1)六至八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教学。

(2)每周2节学生体育活动。

(3)六年级安排一个年级每周开设1课时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活动课。

(4)结合学科、学生兴趣、特长爱好开展课题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周

探究型课程

2

2

2

2

晨会或午会

每天15-20分钟

根据学校主题、班级实际开展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4

34

34

34

每课时按40分钟计。

(四)课程实施计划编制说明

1.中学各年级全学年教学活动总时间为40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2周,六-八年级授课时间按34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4周。九年级授课时间为30周,结束新课不得早于4月底。

2.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保障落实三类课程,六-九年级周课时34节。每节课为40分钟。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学生在校课堂教学时间不得突破规定的周课时总量。

3.中学每天安排12:30到12:45为午会时间,有班主任进行专题教育。并合理安排每周一次时事教育,每月在道德与法制课内安排1节课进行重大时事宣讲,每月在校、班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形式报告会。八年级第一学期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和班会课(一周隔一周)安排每周一课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学习,由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主讲。

4.落实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其中中学课程计划内的课时安排每学年至少2周,不足部分应在寒暑假、双休日或放学后完成。政教处要协调、统筹、落实,鼓励学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志愿者活动、场馆参观、假期夏令营等活动。

5.初中生每天安排时间约为40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严格落实每天校园体育活动1小时,确保每天下午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学生考试项目和兴趣特长开展体育活动。体育组教师要落实学生体育回家作业的布置,建议以长作业布置形式,并定期开展检查和反馈。

6.拓展型课程中的学科类、活动类科目以自主拓展,科目开设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兼顾,六-八年级在学科类自主拓展科目中要安排1课时的写字课。加强学生阅读,落实班级图书角,利用晨会、午会、课后服务时间,鼓励学生阅读推荐书目中的课外读物。图书馆要为学生提供阅读保障。

7.开设好廉洁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民防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七年级每班每周开设心理健康课1节,有心理专兼职教师授课,教材为《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每学期至少与1节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和1次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专题活动,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做到全覆盖、不断线。

8.在“五项管理”背景下,为了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学生的午休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安排周一到周五12:00——12:30为午休时间,要求全体学生在规定时间准时进入教室午休,不迟到、不缺席,不提前结束午休。年级组负责安排午休值守,不空岗,不擅自离岗。午休期间不进行集体考试、做题、讲课、答疑。 

9.根据“五项管理”要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严格落实体质健康管理核心任务。认真做好每年一次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每学期2次全覆盖视力监测,将测试成绩及时录入系统,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制定相应的体质健康提升计划,并告知家长。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类型及目标

1.基础型课程目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学习质效

探索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以课程标准为指引搭建学科素养框架,建构“高效学习型、互动生成型、活力成长型”型成长课堂教学范式,提炼出各学科的素养培育目标,形成分年级、单元、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变革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强化活动、作业、评价、资源设计,达成促进学生学习增值的愿景目标。

在“双减”“五项管理”背景下,提升教师对作业撬动课堂教学改革意义的认识,融合作业管理的广度与深度,探索提升作业效能的新路径,开展开放性多元作业设计研究,培养学生多元求异思维,实现减负增效。

2.拓展型课程目标:挖掘育人功能  提升课程品质 完善课程框架

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加强拓展型课程的整体架构和资源建设,与时俱进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充实和调整,充实限定拓展、自主拓展、特色拓展的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实施的形式与方法的研究,打造优质精品课程,凸显学校课程特色。

鼓励和指导教师开发新课程,从艺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交往、健康生活、信息社会等领域,全面实施拓展型课程。聚焦课程目标、挖掘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课程品质,逐步提高课程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完善校本课程的框架。关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教师更多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从而提升拓展课的整体水平。

3.探究型课程目标:实施主题探究,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在课程设计上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合理设计参与探究活动的目标,课程目标既要有符合各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学科背景、知识储备,也要体现小初衔接的延续性、学生发展的潜在性、创新发展的突破性。特别是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实践活动,要结合学校特色、挖掘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逐步形成课程模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合作、实践体验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调查访谈、操作实验、知识运用、质疑思辨、勇于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1.课程设置要求

(1)一、二年级周课时总量为33节,三至九年级周课时总量为34节,其中基础型课程:六年级课时总量为26节,一、七、九年级课时总量为27节,二、八年级课时总量为28节,三年级课时总量为29节,四、五年级课时总量为30节。

(2)一到四年级每节课的时间按35分钟计,五到九年级每节课的时间按40分钟计。

(3)一年级入学初设置4周学习准备期;小学语文课程每周可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教学;初中生命科学课程总课时数为102课时。

(4)课程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并设置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教师任课表,确保课程有序开展。

2.课程内容安排

基础型课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限定

拓展

课程

专题

教育

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时政教育、生命教育、廉洁教育、国防教育、贤文化教育、健康教育

综合

实践

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

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

自我服务与

公益活动

小岗位(值勤员、卫生员、推普员、图书管理员等)

班队会活动

班队会、十分钟队会、入团入队仪式等

社会服务

访问齐贤养老院等

社会实践

春秋游、民防、军训、学农等活动






自主

拓展

课程

校本

课程

德育

“贤文化”校本育人课程

科技

《快乐风筝》

体育

《炫动足球》

美术

《七彩童画》

非遗

《魅力皮影》

活动课程

快乐星期五

快乐30分

阅读类

历史小故事、古诗文诵读、英语儿歌、经典诵读、小人书 

艺体类

足球、儿童画、竖笛、女子篮球、简笔画、中国象棋、五子棋

手工类

橡皮泥、折纸、趣味剪纸、快乐折纸、刮刮乐

科技类

智趣七巧板、揭秘《十万个为什么》、植物记录

思维类

数字游戏

语言类

小青蛙讲古诗、古诗诵读

社团

艺术类

合唱、书法、素描

体育类

羽毛球、象棋

科技类

STEM课程、比特实验、生活中的巧手

学科类

英语、语文、历史

资源

教室

艺术类

快乐尤克里里

探究型课程

自主研修项目

1—8年级:按《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实施

9年级:教师自主开发项目

(1)小学每天20分钟,初中每天15分钟,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2)限定拓展课程:主要通过班队课、午会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德育方面的两本校本教材,让学生了解学校。

自主拓展课程:主要以学校自主研发的学校校本课程,结合学校自身的历史和教师资源,开辟了“见贤思齐”贤文化德育课程、“风系列”风筝文化课程、“炫动足球”课程和《儿童画》课程。

(3)德育特色课程,以年级为单位在学校中全面实施。

(4)《快乐风筝》和《儿童画》校本课程各选择一个年级开设,《炫动足球》在一到五年级的体育健身课中各开设一节。

(5)“快乐星期五”和“社团”课程均采用走班制,每周1—2节。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依据既定的目标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其决策服务的活动。科学的评价对课程的建设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学校将继续探索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以公正、全面、激励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一)学生学习评价

1.基础型课程评价内容和方式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评价方式:

严格按照上海市颁发的中小学课程计划规定实施,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学习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以百分制作为评价结果。学生平时成绩由学生课堂表现(10%)、作业情况(10%),平时测验分数(80%)三部分构成。

通过“课堂观察”的形式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么样;关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观察实录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综合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表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等各方面的能力,提供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进而影响上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帮助。

2.拓展型课程评价内容与方式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在参与拓展型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体验,评价学生是否在知识或技能的某些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宽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创新、成果的展示等能力是否得到增强;兴趣、爱好和潜能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

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建立学生自评、互评、作品展示以及教师评价的总体评价方式,以优秀、良好、合格和需努力的等第作为评价结果。

3.探究型课程评价内容与方式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创新能力和纪律性的表现。

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在参与主题探究、项目化学习、主题式综合课程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多元化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形成总体评价,以优秀、良好、合格和需努力的等第作为评价结果。

(二)教师教学评价

从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出发,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重视对教师教育教学态度、行为和质量的综合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

评价内容: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业设计与检查;命题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课程开发与建设等。

评价方式:

教师自我评价:每一学期的常规工作小结、学期学年总结、教学反思等相关材料。

组内评价:教研组或年级组根据教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教师规范落实学校课程计划的执行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度、教师在落实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学科教学专业发展的创新性等。

学生评价:以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的形式,请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做出评价。

部门评价:以教学规范、穿过工作、工作量、学科教学实际效果等方面开展评价。

学校考核小组评价:根据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做出全面的考核评价。

(三)、家长评价:

评价过程中引入家长的评价有利于了解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加强家校联系与沟通,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评价方式:通过家长座谈会、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校长信箱(含学校网站上)、家校互动平台和学校热线等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要求:评价前应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家长了解评价目的、内容、过程、程序以及工具等,鼓励家长讲真话、实话;要正确引导家长全面、客观、动态地评价教师;适当顾及家长对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不同接纳程度;家长评价应考虑家长的城乡地域差异、文化素质差异和家长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家长评价中的问卷调查等应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家长的评价结果仅作为评价的参考,不是决定性评价。

(四)课程效果评价

评价内容: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育目标,还存在哪些偏差,为此下一轮应当如何改革等。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教师随堂听课或跟踪听课、考试完以后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征询专家、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等。

评价方式:通过日常听课、检查、评价等形式,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根据学生的选修意向、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及兴趣和参与程度,通过家长、学生的问卷等方法,每学期对所有的学校课程进行评价,并提出整改措施,从而使学校课程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定期接受上级部门、责任督学等专业人员的价差督导、指导评价。对学校重点的课题研究、品牌项目等聘请相关领导、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指导评价,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定期召开学校课程建设的研讨会,对教学效果较好的课程给予表彰和推广。

六、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目标,工作职责,全程质量监控,有效控制管理过程,做到凡事有人负责、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监督,规范各部门各环节的管理协调,构筑起现代学校制度。

(二)管理保障

1.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课程管理工作小组,校长为组长,各行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规划和监管学校课程计划的实施。校长与教导处、政教处主要承担设计和开发学校课程的工作,并落实课程实施中的各项具体工作。领导小组综合考虑学生兴趣、学校特色、教师能力三方面要素,制定好学校基础类课程、拓展探究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的三年发展规划,审定每学期的申报课程,以期逐步实现拓展探究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模块化、项目化,拓宽课程涉及的领域,凸显学校课程的时代性和趣味性。

2.课程管理

(1)基础型课程的管理

为确保基础型课程有效实施,学校围绕教学五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检测、指导和评估工作。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为:听课、备课、作业批改和考试命题四个方面。学校建立正常有序的听课制度,规定教师、教研组长、部门主任等的听课数量,并对听课提出了具体的评价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备好课,一学期教研组集中检查教案2次。一学期集中作业检查2次,教研组内部不定期检查,要求教师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精心涉及和编制校本作业,重视作业批改、订正、反馈,严格落实“五个必须”和“七个不得”。

(2)拓展型课程的管理

实施流程:教师申报——教导处审定——课程宣传——学生选课——教导处编班调整——课程开放——常规管理——学期考核。

任课教师应对课程有一个整体规划,精心安排每次活动内容,在每次活动前做好准备工作,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每学年开展一次课程成果展示。

(3)探究型课程的管理

实施流程:教师申报——教导处审定——课程宣传——学生选题——教导处编班调整——课程开放——常规管理——学期考核。

任课教师应预设课程实施方案,并理清探究过程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过程中加强管理,不放任学生,确立指导教师负责制。教导处分阶段调查学生的感受和进展情况,随时分析各种相关数据,加强监管。

(三)教师专业发展保障

创新教师教育发展模式,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体验性、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培训体系。围绕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培训,如区、联盟体、校级教研活动、专家报告、观摩学习、专题讨论、教师论坛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与适应各类课程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吸引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改进评价。建立卓越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培养制度,通过带教、展示、交流等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建立奖惩分明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追求、有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其他保障措施

时间和场地保障。学校对三类课程的实施提供时间与场地的保障,课时可分散使用,也可集中使用。可开设周期长、短不一的学科类、活动类课程,也可以讲座形式供学生选择。可在校内,也可走出校门开展活动。

设备和经费保障。学校总务处、信息组等要提供硬件、软件上的支持,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提出必要学习资料、活动资料、活动器材等要给予保障,协助和支持各类课程的有序实施。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品牌课程打造,并将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中,力争让有特长的教师进行公开展示教学,推广经验,提高学生、家长满意度,提升学校声誉。

2022年9月

分享到:

相关信息